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嫩江文学》第117期 江志伟 原创散文:腊八粥里品乡情

腊八粥里品乡情 作者:江志伟 审核:王征祥编辑:秦辉
“快过年了吧,生活在公历里的人,一到腊月就钻进农历里了,总有人提及今天初几或已经几九了,倒计时似的”,这是一位美文家关于腊月的诗的发现,一个“钻”字,就把人们热爱腊月之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了。倒计时似的亟盼着春节的来临、喜气洋洋地忙乎着采办年货的气氛当然是人们要“钻进农历”的缘曲;然而,于腊八节的腊八粥中品尝乡情品尝传说的节俗享受,其实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什么人们要把农历十二月称作“腊月”?这是因为古代把合祭众神的盛大祭祀活动作为农历十二月的主要民事活动内容,又将这些系列祭祀活动称作“腊”,久而久之,月随事名,遂有“腊月”面世,民间遂有“拜完祖宗再过年”的说法代代承传。腊月祭祀活动以“腊日”即“腊”月初“八”日的“腊八节”为最盛,因为是日节俗活动内容不但包括了祭拜列宗列祖,不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且祈求来年吉祥安康。因此,腊八节就成了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的民间节庆了。然而,更多的人却是通过“腊八粥”来认识和记住腊八节的,这种节俗文化与美食文化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现象,正是中国节俗活动的一大特色。即便是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腊八粥”的词条也必定被幽雅温馨地保留着:“在腊八这一天(农历十二月初八),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起源于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

此处的溯源当然是有案可稽有证可佐的,《天中记》就有如是记述:“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而在佛教圣地九华山的文物馆里,人们仍可以赫然见到那只口面直径173厘米、高56厘米、重达500公斤的“千僧锅”,睹锅思古,粥食氤氲、热气腾腾的壮景,则历历犹在眼前了。然而,人们依然愿意沿着民间传说的情节去品味腊八粥的来历,这传说便是打从花鼓之乡安徽凤阳走出来的朱元璋皇帝幼时给人放牧饱受饥饿,某年腊月初八日,饥寒交迫的朱元璋欲抓老鼠充饥,却于掏鼠洞时喜得大米、芋艿、玉米、黄豆等鼠粮,于是煮成一锅粥饱餐。称帝后,突然于又一个腊八日忆起这桩旧事,便命御厨以五色杂粮煮粥回味,并赐名曰“腊八粥”。
人们喜欢这则传说,大抵是其多少蕴含了黎民百姓寄托在君主帝王们身上的“忆苦思甜莫忘本”的民意厚望吧。而在实际腊八节庆活动操作上,则依然还是“腊鼓鸣,春草生”,“树人并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逐疫” ,这种复杂的民俗现象,的确让人品之生趣。现在,腊八粥不但还在村庄街巷的炊烟中飘着芳香,而且已经走进大都小邑的都市人家甚或美食城、早茶店了。虽然已经没有多少人家还会彻夜不眠地近乎虔诚般地熬粥达旦并于静夜思中回眸一年来的苦乐年华了,也已经没有多少人会于腊八节的腊八粥香中钩沉起千僧锅、朱元璋的掌故了,然而更多的人却能藉此去品味出浮躁心态中的缕缕乡情,并极为时髦地于呼呼喝粥声中,谈笑风生着关于“食疗食补,延年益寿”的当代腊八粥话题。
江志伟,男, 安徽黟县人。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徽州社会科学》杂志编委,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黄山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连心锁》、《皖南风景线》、《老街与少女》、《黄山松宣言》、《花山谜窟揭谜》、《黄山恐龙之谜》、《算神大位》、《花山谜窟》、《珠坛撷韵》、《算神大位》、《郑寒砚集赏析》、《徽菜飘香》、《走近程大位》、《韩再芬》、《周诒春》等多部,合著的有《黄山与徽文化》(与朱万曙、程亚星合著)等。此外,编有《旅游文学讲义》及其配套教材《旅游文学作品选》各一部。
过了腊八
就是年
别 忘 了 给 我 点 个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