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玉米棒子的故事

玉米棒子的故事
段广亭(甘肃)
我上小学的时候,没有资格加入红小兵(就是少先队员),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到五年级毕业,写的检讨书,保证书有一尺厚一沓子,一个大过处分从二年级也一直背到小学毕业才宣布取消,我是七十年代小学生里的坏分子!
村里当时有个老奶奶有三个儿子,他们都成家有了各自的孩子,这位老奶奶竟然没人照顾天天在大路上拣拾羊粪豆交给生产队挣五分钱的工分。我印象里她衣衫破烂,头发花白,脸象老枣树皮一样,人很瘦弱。她的脚是典型的三寸金莲缠足,走路和木偶一样摇摆不稳。我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天天放学时看见她在村里大路上晃荡,拉着一节木拐棍,提个小笼筐拣拾羊粪豆。她经常向上学的孩子要吃的东西,但总不能如愿。那时家家生活困难,谁家的孩子都没有富足的食品,很多人都肚子吃不饱。每次看见这位老奶奶的可怜相,我心里总是酸溜溜地同情!我把这个情况告诉母亲,母亲对我说:“你要叫她老太太,他三个儿子都没人管她,嫌她是非太多。”我那时分不清什么是非,也不懂太多的人情世俗,只知道学生要戴上红领巾加入红小兵,就要干好事帮助别人。我也时时想着那时学校订阅的《红小兵》儿童画刊里讲的儿童红小兵助人为乐故事,一直想应该帮助这位可怜的老奶奶……
就在我升级二年级的那年八月一天,母亲的舅舅来家里看望妈妈,带来了六个煮熟的玉米棒子。这可是好东西,惹人口馋!我下午从学校回来趁母亲和舅爷说话不注意,偷了一个玉米棒子急匆匆跑出来,亲自跑到村口路边送给老奶奶,让她快些吃了去。她有气无力地问我:“娃娃,你哪来的玉米桄桄?”我说从家里拿出来的。她向我笑了笑说:“红小兵真乖。”这晚我乐呵呵做了一个戴上红领巾成了红小兵的美梦。没料到第二天早上刚进校门,便被老师叫喊站在院子不准进教室里去。一节课之后,妈妈被老师叫到学校来了,生产队长也来了。我天真地得意想着,今儿一定要宣布我成为红小兵,给我戴上红领巾。结果学校马上召集学生开会,张校长严肃地讲了很多政治味很浓,我那时也不太懂的话,最后宣布说:“八一生产队一位老奶奶政治思想强,觉悟高,发现了破坏农业生产,偷窃集体财产的坏人!”这时校长拿出玉米棒子给所有学生看了看,说是我偷生产队的玉米证据,当场宣布给我记大过处分,要写出三份深刻的检讨和三分保证书,分别交给大队,生产队和学校。妈妈当时在场辩解,张校长严厉地说:“你这是鼓动你的孩子做贼,破坏农业学大寨!”妈妈只好忍气吞声。生产队长讲了两句:“这事严重,我们在队里要查清到底丢了多少玉米”……就这样,助人为乐落了个贼名还背了个大过处分,红小兵没当上,从此成了学校的坏分子。
妈妈很气愤也很委屈,狠狠地用树枝条抽打了我一顿,问我再同情别人可怜不?总之,那时我也弄不明白到底是黑是白,还固执一词:“那个老奶奶就是真的可怜!”
从此之后,学校每次开什么会我都被叫上站在一边做反面典型,每次老师都要我背诵反对自由主义,还要汇报干了啥说了啥,之后还是要写剖析深刻的检讨和保证。有时,这些东西没法写出来,在学校被留上不许中午回家吃饭去,写检讨,下午还要留到天黑才回家。后来,有位叫金芳的同学很同情我,她父亲那时在粮站工作,家境好,她便时时在暗处给我馍馍吃,还在报纸上用笔划出一些话句让我照抄着完成检讨书。金芳这一招使我学会变相抄套材料,还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我以后介入新闻写作队伍的成绩也源于那时的基础),对她我至今感激在心!
就因为一个玉米棒子招来大祸,那时学校有校田,离学校五里外的山里这几亩校田我和其他几个坏学生天天必须担送两次粪,上课也就是早上能上两节的时间,其他时间就由班长指手划脚,吆三喝四一会指派压厕所粪,一会喂学校养的猪,一会在菜地里干杂活,也就是个小劳改分子。班长那时也权力大着,动不动给你几个耳光,还逼着要我写检讨书和保证书,每周班长组织一节课时开会让同学批评帮助我改造思想,重新做人,折腾的我思想麻木,逆来顺受,反正就这个样了,混完了小学几年时光!
五年级毕业那年,其他同学给老师同学送离别画,我没有资格送,也是想送没人要,讨了个省钱的安然!毕业典礼会上,张校长在一切议程完成之后,抱出一尺厚一沓子我的检讨和保证书,宣布说:“经过学校的认真调查,当时八一生产队没有丢失玉米,那位老奶奶拿玉米棒子来学校反映情况,本质是想祸害这个学生平时不给她馍馍的报复。今天,学校决定宣布取消你的大过处分,销毁所有检讨书,追加你为红小兵,希望你到新的学校后能认真学习。”张校长鼓动学生为我拍手鼓掌,我则无动于衷麻木地低头坐着,谁也没瞧一眼,也没有感激任何人!毕竟这是我小学生涯最难忘最激动的伤痕!

庆阳传统美食——麻食
段广亭
甘肃庆阳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镇原的食文化更是多姿多彩,并且都有着独特的食艺食味,还有着寓意深远的耐人寻味的优美故事。今天上午龙凤妹给我发来她做的麻食图片,邀我去吃她做的麻食,因为是下雨天出行不方便,不能遂愿,有负这位精于钻研食艺的热心妹子。龙凤妹的麻食图片引起我心里几乎忘却的一则百十年的传说故事……
一百多年前,镇原北部山区有一户姓牛的人家,年迈的老两口都七十多岁了,唯一的儿子却被抓去充军,刚结婚才半年的儿媳妇只好承担起伺候二老的责任重担,每天她还要深沟担水,耕作田园,做家里一切家务,小女人既男又女扮演双重角色,苦累辛酸一人承荷。两位老人都牙齿掉光了吃不了任何硬食物,小媳妇除了熬粥和做搅团给公公婆婆吃之外,做的其它食物两个老人根本无法吃。为使二老饮食能多样化,她苦思冥想后又给老人添加鸡蛋煎饼,虽说热吃柔软可口,但老人活动量少,多吃鸡蛋煎饼也不易消化。小媳妇只好又想其它办法,终于给公公婆婆做出一种小面筋形似蜗牛状的面食,水煮后舀上炒好的汤,吃起来很可口也不用怎么去嚼,也易消化,每天给老人做一顿吃喝,老人也感到对胃口,心里乐呵。就这样,小媳妇给二老揽团,稀粥,鸡蛋煎饼和小面筋交替去经常做着吃,使老人身体也健壮。后来,有很多村里邻居和亲戚问牛老汉少牙无齿怎么还吃的身体健壮,牛老汉乐呵呵说了一番,最后很得意地说:儿媳妇给我老两口做的麻食很好吃,汤可以变换多样口味,吃上胃舒服,也用不着太嚼咬,吃着方便。牛老汉就随口一句麻食,使儿媳妇这一创新食艺有其名还长久流传了下去。不过,孝敬故事传开了,想做麻食的人很多,却都不会做,有几个猴精的婶婶便花言巧语让牛家媳妇讲说了麻食的制作食艺,使麻食的制作和食用在镇原流传了下来。
麻食制作技艺很讲究,首先选好精筋面粉,根据人数多少选量合面,合面时在加入适量的冷水时必须在水里加入少量食用盐溶化,再用盐水拌合面粉,搅拌成硬柔三分之一状的面块,用手在合面盆里继续揉面块至筋道光滑,用小盆扣住让面块继续自行回渗约二十分钟。这时,把面块从盆里拿出放在案板上继续使劲揉搓,一直揉搓的面块表面光滑不粘手不粘案板,再用刀把面块切成一块继续揉搓成小拇指状的细圆面筋棒,用刀把面筋棒切成大拇指盖大小的小块(也可直接揪块),这时,把这些小面节节棒用大拇指腹顺时针压旋一两圈,形成蜗牛状或杏胡皮碗状的小而薄面皮筋,麻食就做成了。有的女人手艺精细,还能把麻食做成螺旋状或条形状。做好之后,烧开锅里水倒下去煮熟,捞出来沥干水,舀上另做好的荤汤或素汤,也可加炒好的菜料干拌着去吃,筋道光滑,味香爽口,少嚼快咽,象似吃凉粉鱼一样流畅,食味其乐无穷,十分惬意!
麻食,我没有吃过,但在二十年前的民间采风中听到平凡的孝敬故事,至今故事留在脑海,却一直没有尝到麻食的滋味。龙凤妹的食艺得益流传,乞望终有一天能吃到做的麻食,以了久久的食欲之望!
——延伸阅读——
庆阳传统美食——豆食
段广亭
庆阳传统美食豆食菜的洐生有个故事,从前有个地主很抠门,长工做活后他给的都是秕杂粮。
有一年六月突然天空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铺天盖地的下起来。地主存粮的窑洞被雨水泡塌,把一窑的黄豆全捂在里面。地主灵机一动对长工说:你们的做工粮被塌压了,自己往出刨去。长工们只好不停的挖刨,终于刨出压着黄豆。土压了三四天,黄豆都捂黑发毛了,怎么能吃?只好各自背了些拿回家里去。有一个长工的老婆很精敏能干,把这样的黄豆用水淘洗净,煮熟捂着发酵后,又晒干存放着,吃时再稍煮一下加点调料,香味飘扬,十分好吃,也给起了个豆食之名,就传开来了。
豆食的做法很简单也复杂,首先把精选好的黄豆拣选净杂物和秕豆。然后把黄豆倒在锅里加入清水,用文火慢慢烧煮至熟,黄豆不可煮烂。这时捞出黄豆,盛到瓦器盆里,盖严盆口,放在温热的土炕上,再把瓦盆用棉厚物捂围住保温,这种恒温约在八至十度间,捂上五六天,黄豆就发酵变粘。到了这时,就可取出发酵好的黄豆,加入食盐,葱沫,花椒粉,辣椒粉和十三香料,把黄豆拌均匀,在锅里倒上清油烧开,把调料拌好的黄豆倒下去文火翻炒约十分钟,舀出倒进瓦盆,捂严盆口,再放在热炕捂上一两天,就有一股豆子的香臭味,用筷子一搅既粘还有粘涎,五香扑鼻入脾,吃起来既香不腻,味道十分鲜美。

可热吃也可凉食,也是最好的下酒菜之一。这种豆食在瓦盆保藏好,可以存放两月之久,随吃随取,十分方便,是一道最好的开胃,提神,滋补养生佳品。

庆阳美食——荞面摊馍
段广亭
从古到今,故乡甘肃镇原就有很多民间小吃,不但好吃而且养生,颇有名气。荞面摊馍,就是民间小吃族之一,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故事。闯王李自成行军途经镇原时,大队人马走到县城西北的方山时,便有探子回报山里几条通北之路全被官军堵守严阵以待,根本无法突围过去。再说,闯王兵马一路被追堵马不停蹄急行军六天六夜,人人疲劳的连眼都睁不开,稍一停步就睡着了。最难熬的是全部人马都忍饥挨渴,无精打采。
在方山这山沟夹道的枣树湾里听到探报,只好暂停行军休息,思谋突围官兵之策。就在此时,住在周围山沟沟的百姓听说闯王李自成兵驻山沟,而且少喝没吃甚为疲劳,便纷纷给兵将们送来一种软饼,吃起来柔软可口,还可减缓口渴。在送软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姓申的老大爷,说他五代久居此地,是封神榜里申公豹的后裔,从歧山迁到此地定居的,从太祖爷辈懂风水地舆一直传至现在,技精艺高。于是,闯王请老人进帐讨计退兵。申老大爷说:山里有一处高梁大峁,这峁是方圆几十公里山村的地脉轴心,只要有巨人在峁上踩踏跺脚,便会镇住山神鬼怪,逢凶化吉。老大爷说着这里我们送来的摊馍吃上助力解渴,也能使人身强力壮。闯王听后便心里有谱了,笑道:真是天不绝我呀!他挑选一位爱将,让这位爱将饱餐一顿摊馍,顿觉浑身是劲,扛起闯字大旗飞似地攀上高中山的山峁主峰,大吼道:李闯王替天行道,匡扶正义到此!跺了跺脚,山摇地动,使力插下闯字大旗在山峁上,旗杆下插,山石飞滚,旗随风飘,飞沙走石,把山川沟道把守堵截的官兵被突变的黑风吹的飘倒,飞来石砸得哭爹喊娘跑都跑不及,设伏的堵截阵土崩瓦解。李自成的兵马终于顺利走出方山。山峁插的闯王旗地方却留下了深不见底的旗杆洞,至今还在,成为旗杆洞的历史见证,镇原民间的摊馍也成了当时闯王大军的行军便餐。
摊馍制做种类多样,镇原摊馍以荞面制做为主,也以荞面摊馍最为有名。荞面摊馍是先把荞面倒适量在盆里,用温水把面和成稀糊状,再把切碎成末的大葱或石蒜,香菜和调料加在里面,搅均勻,再少放一些食盐搅勻。这时把锅用文火烧热,锅底擦上清油(防烙摊馍时焦糊锅底),然后把做好的荞面糊用勺舀倒锅里用铁铲迅速划摸开来,划摸厚度越薄越好(这道工艺就表现在制做者的手艺技术上了,随意划摸荞面糊的厚度),继续用文火慢烧烙馍,翻个再烙,以不烙焦为佳。最后把烙熟的荞面摊馍取出锅码起来,既柔软喷香,摊馍表层又油珠泛光,惹人口馋。这样烙的摊馍柔筋光滑,香味横溢,吃起来筋道柔淳,余味无穷。如果吃荞面摊馍时在里面根据自己口味卷上荤素佐菜,其味更是香美无比,食欲非常。荞面摊馍有养胃解渴功效,久吃也有软化血管的作用,是民间一种养生保健的美味食品,唯镇原荞面摊馍最为有名。

庆阳美食——饸饹面
段广亭
在陕西关中和甘肃陇东的民间,逢上红白喜事都有吃饸饹面的习俗。而且,吃饸饹面已成家家经常吃的饮食习惯。也是西北地区独一无二的特色饮食。

饸饹面在陕西关中和甘肃陇东原来无此饮食,出现在商纣时期,商纣王闻听苏护之女苏妲己相貌奇美,赛若天仙,便下诏纳其为妃。苏妲己难违帝诏,挥泪告别亲人,由其嫂子护送前往国都朝歌,途中经过获嘉天黑,也人困马乏,便下榻于当地驿馆.。妲己的兄嫂颇通奇门玄术,夜观天象发现会有妖魔不利于妲己,她便亲自下厨用面粉配佐其它祛邪镇灾之物,做了一碗面条准备端给妲己吃了,以防邪崇。当她做好面条端到妲己住的房门口时,已经晚了一步,看到受命女娲娘娘之命来淫乱殷商的九尾狐狸精正在收取妲己的元神精气。妲己之嫂法力有限,无法与九尾狐狸精抗衡,眼睁睁看着九尾狐狸精变幻成妲己模样,与妲己肉身合二为一,心里惊恐的差点掉了手里端的面碗。假妲己见状,笑盈盈问她:“嫂嫂端的什么东西?如此惊慌!”她深知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只好结结巴巴道:“活啦!活……啦!”应付完事,心怀痛苦和不安,把假妲己送到朝歌。“活啦”也从此演变成饸饹,这种有祛邪镇灾的面食饸饹面也从此在陕西关中和甘肃陇东流传下去了。
饸饹面是把精细面粉合软后,放在盆里回性渗透一阵。这时把用梨木做的木床子(古老的压面机)架在烧开水的锅上,把合好的面团撕成馒头大小的面块,放在木床子的压面孔里,套上压面柱往下使劲压,木床子的洞底有个和粗香粗细的铁模,在挤压下压出粗香般的面条落入开水锅里,煮熟。然后捞出沥尽水盛在碗里。这时,把炒好的荤汤或素汤舀在另一个碗里,把饸饹面捞进去就可吃了。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加入拌好的蒜泥、炒菜花、油泼辣椒拌着凉吃。这种饸饹面筋道,光柔,甜绵,配料吃起来十分可口香淳,百吃不厌。现在人吃这种饸饹面,都是用新型不锈钢饸饹压面机去压。但过去的木床子和现代压面机压.出的面吃起来都各有其味。饸饹面荤素配汤吃或凉拌吃,都有营养强,健脾胃,提神的功效,在别的地方是吃不到这一独特的风味美食。

段广亭:甘肃省镇原县人,曾任乡村干部,报刊记者,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5000多篇。文章朴实无华,接近地气,很受读者品味。现因病蜗居故里,关注推荐文学创作新人。《定远文学》特约作家、编委,《祁连文学》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