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生活

【秦川文化艺术】风箱传奇 文/李敬全

︱第41期︱
点击上方播放按钮聆听美妙音乐
风箱传奇
作者 李敬全
风箱是我们的老祖先发明的,它饱含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寄托。由于风箱是密闭的长方形状,我们乡里人也叫它 “风函”。
关于风箱,尚有传奇故事。话说民国末期社会动乱,盗贼四起,民不聊生。匪首刘怀廷猖獗于北莽山一带,让人闻风丧胆。他手下有一个小喽罗叫十二拐子(瘸腿),是我们邻村人。他借刘怀廷之威,偷鸡摸狗,为所欲为,乡民们称之为“死狗烂娃”。他虽不杀人,但那“死缠烂打”的德行让人生畏。
由于故乡周围的村子都是穷人,身无装钱袋,家无隔夜粮。家里最值钱的、须臾不能离的用具就是厨房里的风箱和锅碗。然而,十二拐子最看中的就是风箱。只有它最好下手,能卖上好价钱。
我二叔家虽不富,在村上还算过得去。他在集市上刚买了一个新风箱,使用不到两月。为了风箱和家庭安全,他给厨房上了锁,后院又养了一条土狗。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没有门响,也没有狗叫。睡梦中二叔隐隐约约听见风箱“活页”的响声,便一骨碌爬起来,摸了一把铁叉冲向厨房,只见一个黑影扛着风箱窜上院墙跑了,墙下留下来不急拿走的云梯。那云梯十分简单,就是一根方木上绑着一串横棍。
二叔听人说过,贼人做案时就是将云梯搭在墙外,翻上墙头后又将云梯放入墙内,顺墙溜进院子。得手后又顺云梯翻上墙,再抽走云梯。
虽然丢了风箱,二叔还庆幸落了个云梯,震慑了贼人,有了暂时的安宁。庆幸不到两天,十二拐子竟然带了人,上门讨要云梯。并丢下狠话,想要风箱拿钱到集上来买,若要报案灭你全家!
二叔不相信十二拐子会穷凶极恶,这样肆无忌惮。第三天二叔到赵镇赶集,虽然没见到贼人,却见家具市场果然摆着自家的风箱。二叔指着那风箱说,这是我家的东西。卖货的人说,这些家具都是我拿钱收来的,而且就是“窜世麦”(即反复买卖的东西),你还得拿钱来买!二叔一看贼商勾结,咳了一声,脚后跟朝后往回走,再没敢“皮干”。他想风箱诚可贵,性命价更高。
说起风箱,令人称奇。它虽然没有被教科书列为“四大发明”,但在我心中它是惠及千家万户的伟大创造。千百年来,它诞生于华夏大地,服务于黎民百姓。它是生产、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烧火做饭需要它,炼钢打铁需要它,井下作业送风需要它。
风箱不仅是工具,也有人文世故担当。比如,古人把无奈的窘境叫“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把极度的劳累喘息叫“扇风箱”;把口无遮拦的“水道嘴”叫“破风箱”。
袁家村及许多旅游点,商人们仍用风箱烧茶炉、打铁器,这不仅展示着原始技艺,还传承着“风箱文化”。我们50、60年代出生的人,正是在风箱的“啪哒”声中,吸吮着父母身心的营养;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又是我们拉着风箱,承担起养育儿女的责任。现代从未见过风箱的年轻人,当他们把玩风箱时,就会产生回归自然,寻根敬祖的情怀。因此说风箱不仅延续着民族生存的香火,还承载着优秀传统和精神文化。
陕北榆林的石峡镇曾是南北交往的枢纽,也是汉回蒙各民族聚集交流的地方。相传在明末战乱时期,这里的铁匠铺生意红火。经常有蒙古、宁夏牧民来打造马刺、镰刀等铁器。一日,蒙古商人让铁匠为他打造一批割草的镰刀。不想风箱坏了,炉火温度上不去。着急中蒙古人从马背上取出一个皮风囊说,我这玩艺儿比风箱厉害得多,可以把火吹上三尺高。原来这皮风囊是两个木夹板中间装一个密封的皮囊,前面是一个尖嘴。两手用力反复压缩,尖嘴中就会鼓出空气。铁匠用皮风囊对准炉膛吹风,半个小时炉火不旺,铁烧不红。原来木板一压吹气,火苗升高了,而木板一抬吸气,火苗却窒息了。无奈下铁匠借来风箱,才从容地完成了打造任务。铁匠对蒙古人开玩笑说,你那皮囊只能吹马屁,根本开不了毛铁。蒙古人挑衅说,无风箱我们蒙古人也没吃生的,我们皮囊风力不行,而我们的铁蹄却风力强劲!那蒙古人对风箱嘴不服心却服,末了他还是买了一口带回去了。看来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鼓风机,风箱文明是消除愚蛮落后的催化剂。
风箱创造发明的历史我无从考证,但它的先进技术含量让我震撼。我是一个“半吊子”的木匠,曾糙(修理)过自家的风箱,发现风箱不仅是完美科学的器具,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据考察,古代的鼓风机大约有四种,一是“皮风囊”,二是“打气筒”,三是“转风车”,四是“风箱”。“皮风囊”和“打气筒”虽然气力猛烈,但吹风会间断,不能连续。“转风车”虽然可连续,但风力小,费人费力。风箱弥补了它们的不足,很好地解决了连续和省力的问题。
风箱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实现了鼓气吹风的连续性,极大地增强了鼓风的功效。风箱外形看似简单,结构却十分复杂。它虽是木质的机器,却不亚现代鼓风机的性能。从结构上看它是一个密闭的长方形箱子,从里向外伸出一个木杆(亦有双杆),叫“拉杆”;拉杆上固定两个相间的板子,叫“阻风”(活塞);箱子两端各开一个小窗,叫“气窗”;箱子底部有一个通气的槽子,叫“风道”;“风道”左侧刻一个锥形口,叫“出风”;箱子的前后两端分别嵌着两块木板,叫“箱辖”。辖板与箱体是靠榫卯连接的,便于拆卸修理。
风箱的工作流程是:用手推动或拉动拉杆,“阻风”(活塞)会随拉杆前后运动挤压空气,空气通过狭窄的“出风”孔高压喷出,并输入炉膛烧火。
风箱刚发明时,它与“皮风囊”一样,“阻风”推进时可以吹风,“阻风”退回时不但不吹风,还会吸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工匠们多年。据传,关中有一个木匠叫摆子,说是鲁班的六十二代传人。他经过分析发现,“皮风囊”“气筒”的缺点在于,它们进、出气是同一个口,必然出现鼓气间断的问题。经过捉摸,他在风箱两端设计了“风窗”,在底部设计了“风道”,解决了进气和出气的矛盾。但设计的“风道”两头都是开口,新问题又出现了:无论是推或拉时,空气总是从“风道”的一个口进去,而从另一个口漏掉。反正空气没有从锥形的“出风”出来。“风道”一端漏气的问题,又困扰了摆子好久。有一天,他用嘴吹点燃的柴禾,舌头偶然顶住了上颚,气吹不出来了。他灵机一动,便在“风道”中间设计了一个左右可以摆动的“活舌”(舌头)。他新造的风箱,无论是推还是拉时,“风道”中的“活舌”左右摆动,总能堵住另一个口,防止空气的泄漏。
“活舌”的发明,是鼓风机制造上的飞跃,是风箱发展史上的革命。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发明家,就把这“活舌”叫摆子。为了提高风箱的功能,后来者对它的改进和完善没有停止。为了让风箱更严密,风力更强劲,工匠们还在“阻风”(活塞)的边缘刻上沟槽,嵌入麻纸(相当于密封圈),让“阻风”板与周围箱体弥合更加紧密。还在麻纸和箱壁内涂上矿蜡,减少阻力,使“阻风”板推拉时更灵活、更耐用。
风箱前后两个“气窗”上均有“活页”(小档板),它和风道中的“活舌”有着相同的功用。无论“阻风”向前还是向后,总有一个窗口“活页”张开吸入空气,而另一个则落下堵绝泄气。风箱那“啪哒”“啪哒”的响声,就来自这两个“活页”对窗口的不断拍打。现代的电动鼓风机虽然取代了手动的风箱,它的优势仅仅是转速高而已。要说它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远远赶不上风箱,更谈不上什么人文涵义。
正是这风道“活舌”的摆动描绘了风箱的传奇色彩,也是这气窗“活页”的“啪哒”寄托了我们无法割舍的乡土情怀。
(完)
作者简介:李敬全,礼泉人,曾任礼泉县委宣传部干事,大学校报、学刊副主编,高级编辑职称。
精彩视频:
《远去的风箱》
《制作风箱45载》
《拉风箱的大哥着魔了》
本期编辑‖ 王鹏冲
本期审稿‖马建国
往期作品在线阅览
【第40期】【秦川文化艺术】纪念小河水库塌方大灾难59周年 文/赵哲 刘尊明 魏华锋
【第39期】【秦川文化艺术】洋老二(续)——二叔那些事儿 文/张玉峰
【第38期】【秦川文化艺术】天使用爱心铸就丰碑——记崛起的礼泉县人民医院 文/张龙凤
【第37期】【秦川文化艺术】孤山情 文/党云斌 烧水的师傅叫王二 文/马晓峰
【第36期】【秦川文化艺术】小说《枣花》连载 (三) 文/段军锋
【第35期】【秦川文化艺术】小说《枣花》连载 (二) 文/段军锋
【第34期】【秦川文化艺术】嵕山泔水悼鸿琪——张玉峰 马建国 赵哲 魏华锋
【第33期】【秦川文化艺术】小说《枣花》连载 <一> 文/段军锋
【第32期】【秦川文化艺术】思念我的父亲——任优亚
【第31期】【秦川文化艺术】记忆中的北牌——石楠
【第30期】【秦川文化艺术】难忘的记忆——纪念宝鸡峡大坝开工六十周年 文/《秦川》群星
【第29期】【秦川文化艺术】《金尧都》-张广义 / 《尧张村史小记》-张玉峰
【第28期】辛建斌|一日四餐
【第27期】【秦川文化艺术】《秦川赋》——梁靖青/《秦川之家》——张玉峰
【第26期】【秦川文化艺术】我爱农村的老家——吕怀曼
【第25期】【秦川文化艺术】寒衣节祭奠篇——群星
【第24期】【秦川文化艺术】二 伯——袁炳纲
【第23期】【秦川文化艺术】梨园花臭何人责 匹夫投枪救山河——秦川群星
【第22期】【秦川文化艺术】试论中国农村老年人群医疗保障问题——马建国
【第21期】【秦川文化艺术】昭陵肖东赞——刘尊明
【第20期】【秦川文化艺术】百日祭(外一首)——马援助
【第19期】【秦川文化艺术】重 阳 节
【第18期】【秦川文化艺术】和女儿一起长大——王培恒
【第17期】【秦川文化艺术】张龙凤诗词二十一首
【第16期】【秦川文化艺术】家乡的秋 童年的秋天——赵鹏 张玉峰
【第15期】【秦川文化艺术】百年沧桑话复豳——“烟霞草堂”百年回顾 作者:刘 炜
【第14期】【秦川文化艺术】国庆节诗词特辑——群星
【第13期】【秦川文化艺术】脚步间的高原——王磊金
【第12期】【秦川文化艺术】《中秋》组诗——群星
【第11期】【秦川文化艺术】我供女儿上大学——魏华锋
【第10期】两位老人闲不住——袁炳纲
【第9期】打工(外一首)——马援助
【第8期】唱给全天下老师们的歌
【第7期】唢呐声声泾河湾——悼王志杰先生
【第6期】走近石马岭——杨彩霞
【第5期】凤凰山上一雄鹰——魏华峰
【第4期】新《秦川》东方的红日——马建国 王磊金
【第3期】贺王治中老师82寿辰
【第2期】妻 子——邢春广
【第1期】西域行——张会霞
【平台文章发布声明:作品由作者提供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拒绝作品抄袭,一稿多投。转发请告知并注明出处。】
秦川文化艺术微刊欢迎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赐稿。您的文学、书法、绘画、摄影、朗诵、音乐等各类艺术精品,都在投稿之列。
投稿格式:题目+内容+简历+照片。
投稿方式:扫一扫以下任意二维码添加微信投稿
申请入群:扫一扫以下任意二维码添加微信申请入群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者扫描图中二维码轻松关注本平台,更多精美作品将为您免费呈现!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