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五幅征难图你最欣赏哪一幅
最欣赏第二幅:征逶迤山
1.“腾越五岭”:高山巍峨,队伍逦迤,白雪皑皑,红旗烈烈,意气昂扬,雄浑壮阔。
2.“急跨乌蒙”:其中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把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这正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伟大气魄。
延伸阅读
红军长征路线(加图片)(地图)
红军长征路线图:红一方面军:自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7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自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行程约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自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自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你最喜欢长征途中哪种画面
长征途中最美好的画面,在我的印象中是《忆秦娥.娄山关》。这是毛主席写在长征路上的诗。全诗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画面,气势磅礴,撼人心魄,生动真切。
你了解红军长征吗
了解。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